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时间:2021-10-22

  一、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二、人物通讯的关键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

  通讯稿中既要见事,又要见人;

  既见性格风骨,更见精神情怀。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时代特征、扣紧与时代脉搏的共振点。先进人物如同鲜明旗帜,可以展现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达到侧面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三、人物通讯的类型

  基于文章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4、问答式:

  人物的现场采访问答实录。

  四、撰写的步骤及技巧

  1、事前调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打无准备的仗”

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①确定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明确撰稿目的与重点

  最近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件?

  取得了什么优异的成果?

  他身上有什么动人的,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

  ②了解人物相关背景知识

  该人物从事职业的特点与岗位特征?

  基本的入职经历、获得荣誉?

  以往是否有被宣传的经历?

  ③基于事前调查设计采访提纲

  将自己摆在读者角度提出困惑

  提纲涉及范围可以广泛但要有基本的脉络,有针对性的细化问题

  2、人物采访

  “采访也许不止一次,采访结束也不意味了真的结束”

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①首次采访最好使用线下面对面的方式

  尽量到对方舒适区进行采访

  除了可以获得充足的访谈素材,近距离的直接接触,更可以从人物的身形样貌、谈吐反应、熟悉的环境中观察体会到细节特点与线索

  ②提前将题纲发给采访对象

  便于采访对象提前回忆相关素材

  ③采访时把握访谈方向

  鼓励人物展示自己有自信的一面,引导其多提供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性素材

  但注意不要过分发散,作为访问者要明确主题

  ④在后期环节也要注重与人物本身的沟通

  3、采访技巧

  “写好通讯稿不仅仅在于文笔哦”

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①巧妙切入主题

  切入点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乃至一句话等等。

  ②善用提问方法

  抛砖引玉:

  有时采访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讲一些类似的事例,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让对方谈出更多有价值的话。但切忌不可诱使对方说假话,也要防止对方为迎合记者的口味顺着竿子爬,讲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失去他自己原有的价值。

  粗细结合:

  在问过广泛开放性的问题后,为了防止泛泛而谈,要接上严密的提问,多问几个“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

  ③善于倾听观察

  倾听:听全面介绍;听突出问题;听典型事例;听细节过程;听分歧意见。

  观察:要观察和人物有关的基本事实;要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件本质的细节。

  ④善于挖掘人物身边事

  这些“身边事儿”得是“真事”“新事”“大事”或“以小见大的事”。

  当你下决心要把手中的一两个“身边事儿”变成新闻稿件时,还要做一点征求意见的工作,和身边的人聊聊看有没有新的碰撞,使“身边事”的新闻价值升华,力求使正能量满满,副作用趋零。

  4、整理素材

  “在梳理整合中挖掘亮点”

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①每个人物都与众不同

  大致罗列采访对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人物身上有什么特质是值得读者了解并从中获益的?

  ②梳理素材

  从每段素材中分析提炼人物特点,筛选符合与文章预想主题的事迹素材,有借鉴意义的素材将让文章具备教育影响的功能。

  ③询问采访对象身边的人,获取更立体的视角

  5、撰写稿件

  “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独特而鲜活的”

人物通讯稿写作范文模板

  ①标题与开头

  充分引发读者想要了解人物的兴趣,明确的主题将让读者一开始就对人物特点有初步了解,明白为什么要写他,文章开头可以将读者拉入情景。

  ②用文字提高人物的真实性

  提防“高、大、全”,读者更爱言之有物。使用过多的修辞不如在描写中加入真实的细节,描写情景时,不只聚光于人物,还可以通过周遭环境来烘托,写出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

  ③让字面的人物生动而有趣

  适当的口语化,回忆如何面对困难能让人物与读者共同成长,在事件中描写人物的情绪反应引发读者共情,描写人物外貌、姿态、语气、习惯,爱好或者经历让人物具备“烟火气”。

  五、好文章的要素

  01、真实:

  人物稿的真实,是指你呈现的人物的个性必须真实可信。

  冲突式设计,矛盾调动情绪

  冲突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冲突往往因矛盾而生,能够引人入戏。矛盾共生,冲突迭起,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展现主人公品格与魅力的过程。

  02、细节:

  人物通讯稿想要鲜活起来,前提是你要“入戏”,研究和挖掘你的采访对象。

  片段式呈现,放大微观镜头

  把故事的重要片断写具体、写丰实,用活生生的微观镜头,消解读者对典型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

  03、语感:

  人物稿对文本的要求可能会更高;提倡风格化表达,但无一定之规;表达的高级境界是——熨帖和自然。

  文学式表达,增强审美意趣

  文学作品拥有很多新闻没有做到的叙事抒情策略,能够更加打动人,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对文章加以润色提升。

  附: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

  人物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以宣传报道人物为主。要写好人物通讯,我认为在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动笔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写出人物的经历

  人物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人物通讯用一些笔墨写人物的经历,目的是通过追踪主人公的足迹,描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来挖掘他丰富的感情世界,从而展示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但人物通讯毕竟不是人物传记,这就要求写人物经历时必须尽量精练。围绕主题,注意选材,可以通过三言两语概括人物一生主要经历,通过若干片段来表现人物突出的几段经历,或者着重描写人物所经历的一个事件过程。

  笔者曾写过一篇反映坦桑尼亚117公路施工的通讯《希望三部曲》,里面写到几个人物,在写项目副经理王海涛时,先用一段文字概述他参加工作后的主要经历,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企业中层干部,然后具体叙述了他在森林区寻找石料场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以表现他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二、写出人物的故事

  报道先进人物,不能简单罗列事例、堆积业绩,应该通过生动的故事,通过典型事例和形象细节来支撑,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有立体感。

  今年夏天笔者在桥巩水电站采访时,无意中听到项目副经理崔德浩与监理工程师王金玲的恋爱故事,他们从相识、热恋到最终走到一起,过程充满情趣和故事,在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中有一定代表性。于是笔者采访他俩和周围同事,写出了人物通讯《情系桥巩》。笔者同事写的长篇通讯《与全运会同行》,通过端午节的粽子、“1+1”人才培养协议等典型事例,较好地反映出项目领导对年轻大学生的关心和培养。

  有经验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十分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优秀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表现焦裕禄与病痛作斗争,用了这样一个细节:他经常用一根硬东西顶着时时作痛的肝部,将另一端顶在右边的椅子上,日子久了,椅子的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再看人物通讯《铁人王进喜》的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已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象这样生动细节的运用,使所写人物生色并赋予很强的现场感。

  三、写出人物的特点

  人物通讯这一特定体裁的报道对象是人。在我们企业由于人物的工作内容可能基本相同,有些通讯员来稿,没有根据主题需要剪裁素材,未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不同特点,稿子写得较浮浅甚至于千人一面。

  其实人和人之间,不但性格而且人生际遇、内心世界、工作方式方法,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千差万别。今年5月公司组织的济南工地采风活动,出现了几篇质量不错的人物稿子。如《追梦女总工》,写出了小清河II标项目总工高娟爱钻研、较真儿、不服输的性格特点;《老练小陈》写出了洪园节制闸项目副经理兼总工陈霖为人谦和、执着稳重的性格特点。《成长是一个美丽的传奇》描写了一群近年来到工地的大学生,他们有的阳光,有的沉稳,有的泼辣果敢,但他们也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工作踏实,责任感强,对企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好的人物通讯,既要写出先进人物共性的一面,也要写出不同人物在性格、情感、经历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10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讯《张国忠的人生“三奇”》,讲述的是山东茌平县小杨屯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忠的传奇人生。从1949年起连续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60年,创下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书纪录。他有“三奇”:一奇是把“要饭村”带成首富村;二奇是60年来每逢换届全票当选;三奇是不识几个字却是“理论通”。

  四、融进作者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必须融进作者的感情,只有融进了作者感情的通讯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原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妮说过:“那些没有溶进记者感情的稿子,只能算是一篇人物谈话的记录整理,只有把人物的事迹溶进记者的血液里,从记者的血管里流出来,那才算得上是好作品。”

  著名记者穆青在谈人物通讯写作时说:“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感动,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当年穆青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是流着泪采访流着泪写作的。

  写人物稿注意事项: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十三我认为很重要。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当然冰点也很难做到这点。只能做到采访两三个人。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冰点好多人物也做不到这点,但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还是要说。好的记者要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点给记者提供一个范围,提供十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让他们根据这个东西来悟,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当然,你把前面讲到的都做到了,好记者写完东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你写的。新闻这种东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线,一对一。好,我就说这么多。

相关专题